并未向曹操进言。
为何?
他明白,倘若自己进言,丞相必兴兵征讨。
那诸葛亮狡黠多智,或会将曹纯首级赠予蔡瑁,伪称谢其大义之举。
如此一来,蔡瑁、张允惧丞相恨之,投诚之路便被彻底封死。
届时,我军将腹背受敌,欲求全胜,难如登天。
倘若与蔡瑁、张允之军陷入缠斗,刘备便能安然渡过汉水,从容脱身。
回头刘备再救蔡张二人,二人必成刘备死忠。
如此局势,非但难以歼灭刘备,恐怕连收编蔡瑁数万兵马的良机,也将化为泡影。
有时候,不献计,是比献计更好的计策。
荀攸的缄默,换来了曹操的败中求胜。
纵令刘备渡江而去,然樊城既克,蔡张来降,此番南下,亦未徒劳无功,终有所获。
然而战争之胜负,并不是以消灭多少敌人,或者占领多少地盘为标准。
应该看最初的军事目的有没有达到。
显然,丞相的战略目的并未达成。
看着汉水对岸严阵以待的战船,和自己这边空空如也的河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