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,嗨,我怎么把这个忘了。”方翔面色一变,懊丧的跺了一下脚,眉宇间愁绪盎然。他自然知道冬天不能搞土建的常识,只是忙中有乱,疏忽了这一茬。眼下计划行不通,就无法养殖更多的野鸭,方翔心头可真是颓丧到了极点。
杨承却是哈哈笑道:“玉娃,别担心,以前我就想告诉你,可一直都给忘了。这养殖禽类啊,最好的育雏室不是土建的砖瓦房,而是塑料大棚。”
“什么?”方翔闻言精神一振,催促着道:“杨老师,冬天可以建塑料大棚吗?”
杨承笃定的颔首,“没问题的。虽说这塑料养殖大棚也需要用到混凝土来固定立柱,不过那些专门建大棚的,都懂得负温混凝土施工的法子,难不倒他们。”
……
步入冬季,老鼠很少出现,穴居狼蛛开始冬眠,食鼠藤的藤蔓也不再脱落。幸好方翔手头积攒了很多的血果,合计着总分量大概够养四千只野鸭子。方翔这就决定先养三千只。而每一百只31―70日龄的野鸭需要的育雏室面积约为12平米,这算下来,三千只总计需要360平米。
方翔决定建一450平米的塑料养殖大棚,杨承热心肠,午饭过后,立马与建大棚的人联系。一番讨价还价,敲定了一万块的价格。
建塑料大棚的公司下午就派技术员来到了宁远村,在方翔的陪同下,开始选址。
第二天,工程队拉着材料来到了方翔的祖屋,开始建造大棚,方翔请刘大壮跟精通土建的柱叔代为监督进度,自己则与杨承一起,去采买野鸭苗。
方翔先找到了当初卖给自己野鸭苗的黄老头,通过黄老头的儿子,找到了孵化野鸭苗的正主儿――蓬莱市金凤凰孵化厂的老板吴有利。
黄老头的儿子曾给吴有利打了近一年的工,照着他的说法,吴有利是个好人,可不是个好商人。吴有利起初在别人的孵化厂打工,论技术那是一等一的高手,后来见老板越做越大,吴有利的心思也活络起来,辞职回家建立了自己的孵化厂。可他只有技术没有销路,更不用说在市场上打造自己的牌子,结果一路孵化一路赔,到了今年,连给三个工人发工资的钱都没有,只能用孵化的野鸭苗来顶替。
在长满荒草的金凤凰孵化厂内,方翔见到吴有利。
吴有利今年只有四十二岁,年富力强的岁数,却是未老先衰:头上秃顶,面上皱纹如蜘蛛网般的密集,高大的身躯有些佝偻,像是一只熟透的虾子。
“你们来买野鸭苗?真的来买野鸭苗?不是来忽悠我的?”在孵化厂简陋的办公室里,吴有利颠三倒四的说着这几句话,兴奋之余,是那种患得患失的忐忑。好似生怕方翔只是来寻他开心的恶趣味者。
“真的要买。不过也要看过野鸭苗的品质后才能决定。”
在得到方翔这肯定的答复后,吴有利兴奋如癫,手舞足蹈的拉着方翔去参观自己的孵化车间,吴有利的妻子正在孵化车间打扫着卫生,这个妇女的面上依然有着清秀的轮廓,只是与吴有利一样,苍老的可怕。孵化车间空荡荡的,在一个角落里,养育架上摆满了簸箩,簸箩里满是雏鸭。